近日,一则关于解放军战机在东海上空拦截日本侦察机的消息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据多家外媒7月11日报道,日本政府声称,解放军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在7月9日和10日连续两天,于东海国际空域“危险接近”日本航空自卫队YS-11EB电子侦察机。日方还声称,事发区域位于公海上空,日方飞机当时正执行所谓的“例行警戒监视任务”,事后日本政府向中方提出所谓“严重关切”,并扬言要求中方“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日方详细描述称,7月9日上午10点50分至11点05分之间,解放军“飞豹”战机在东海空域以“异常接近”的动作拦截日方侦察机,两机最近的水平距离仅为30米,垂直距离为60米。而在次日,即7月10日上午10点至10点10分,解放军“飞豹”再次对日本侦察机实施类似拦截,水平距离约60米,垂直距离仅30米,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现场照片,“飞豹”战机在拦截行动中挂载了三具副油箱与两枚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这种挂载配置明显针对远程巡航与持续拦截,最大航程可达3000公里以上,具备在东海空域长时间巡航、监视及驱离的能力,是标准的空中防御巡逻装备。
“飞豹”并非新锐战机,其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88年首飞,虽说是一款“老兵”,但实力仍不容小觑。该机装备有23毫米双管航炮,能够挂载各型空空导弹与反舰导弹,具备较强的对陆、对海、对空打击能力,目前仍有200架以上服役,是中国海空军的重要作战骨干。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解放军空军如今已拥有歼-20、歼-35等新一代隐形战机,还有大量歼-16、歼-11、歼-10系列战机,为何此次拦截日本侦察机却派出“飞豹”这样的“老将”?
其实,这正是解放军的战术精明所在。
一方面,歼-16、歼-20这些高端四代、五代战机,作战成本高昂,主要用于应对美日等国的战斗机、轰炸机等高威胁目标。而日本此次出动的YS-11EB电子侦察机,其飞行速度低、机动能力差,对付这种慢速、大型目标,出动具备长航时、低成本的“飞豹”战机,反而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另一方面,“飞豹”以其优秀的续航能力与适中的作战成本,早已多次执行类似拦截任务。在东海这种需长时间巡逻、消耗耐力的较量中,“飞豹”表现不俗,屡屡压制美日军机的挑衅行为。因此,此次派出“飞豹”挂弹拦截,既经济实用,又有力达成拦截目的。
实际上,中日两国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存在重叠,双方摩擦不断。美日军机更是频繁在该区域进行所谓“监视活动”,实质上是赤裸裸的挑衅。解放军此次出动战机进行拦截和驱离,完全符合国际法规定,是维护国家空防安全的正常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从战术细节来看,此次“飞豹”两次拦截日机的动作几乎如出一辙:高速从日机右后侧逼近、越过机头、在前方调头形成包夹,再次逼迫日机转向。这种高度一致的战术安排,显示出解放军飞行员的专业水准与强烈威慑意图。
面对中方的坚决反制,日本不仅毫无反思,反而反咬一口,污蔑中方“危险接近”,甚至对中方发出所谓“警告”,这种言行无疑是典型的倒打一耙。日方明知自身在防空识别区敏感地带挑衅,却妄图倒转黑白,令人嗤之以鼻。
实际上,中方此次动用“飞豹”战机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
第一,这是对日本频繁在东海上空侦察的强烈警告。中方已通过行动表明,对于外部势力在东海滋事,不会一再容忍。
第二,这是展现解放军空军常态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空防能力。出动“飞豹”拦截,既不动用昂贵的四五代战机资源,又能有效威慑对方,传递出解放军“合理用兵、精打细算”的鲜明态度。
第三,这是明确告诉日本自卫队,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变本加厉,那么迎接他们的恐怕不仅是“飞豹”这种“老兵”,更可能是歼-16、歼-20等新一代尖端战机的亮剑。
如今的东海局势已不再是几十年前那般一边倒,解放军在该区域的空中存在感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体系化优势。日本若不收敛挑衅,只会自讨苦吃。
解放军此次“飞豹”挂弹拦截,不仅是一次针对日本挑衅的坚决反制,更是一次公开、精准且克制的空中信号释放。中方既警告了日方,也宣示了自身在东海的制空权,未来若局势升级,中方的反制手段将更加有力、直接。对日本而言,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收起挑衅,别再妄图在东海上空“蹚浑水”。
永华证券-永华证券官网-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贵阳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