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官方认证的“中国啤酒之都”有3个城市,分别是青岛、哈尔滨、沈阳。
青岛是头一个被授予“中国啤酒之都”称号的城市,于2021年7月16日授予。
青岛的啤酒文化已经在青岛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非常之大。
2024年,中国啤酒在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排名中,青岛啤酒位列第一。
哈尔滨啤酒厂,是我国第一家啤酒厂,于1900年创立。
哈啤是第一家用玉米代替大米,作为酿制啤酒原料的,1959年,这个技术就实现了。
至今,哈尔滨啤酒,比如麦道、小麦王、1900臻藏、冰畅等,原料当中都有玉米。
2023年7月20日,哈尔滨被授予“中国啤酒之都”的称号。
沈阳的啤酒产业,起于1933年,当年铁西区一号工厂生产太阳牌啤酒,二号工厂生产麒麟啤酒,都是11度。
1957年,雪花啤酒才由沈阳啤酒厂的技术工人研制出来,因为倒酒的时候泡沫丰富,就叫它雪花啤酒了。
那时候,沈阳啤酒厂自己种啤酒花、种大麦,常温发酵75-90天,才制成雪花啤酒。
2024年10月10日,沈阳被授予“中国啤酒之都”的称号。
为什么啤酒文化氛围浓的广州、佛山,没有评上“中国啤酒之都”呢?
评啤酒之都,并非只是要啤酒卖得多,而是要看啤酒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基础,本地啤酒品牌影响力,当地的啤酒文化氛围,以及啤酒产业的社会价值。
以沈阳为例,沈阳啤酒产业链是完整的。
在上游链条,原材料方面,麦芽、啤酒花、大米、酵母在本地区的供应链完整,稳定,充足,且品质好。
在中游链条,沈阳有雪花啤酒厂、燕京啤酒厂等生产企业。沈阳的啤酒产量占全省的41.6%(2023年数据额)。
在下游链条,沈阳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物流运输链通畅,能覆盖各种零售终端的用酒需求。
沈阳的啤酒文化氛围浓,一是大家对雪花啤酒的情怀,二是全国30万家烧烤店,在沈阳就有1.2万家(红餐大数据),三是全国面条馆子65万家,沈阳也是超过万家,沈阳的面馆,除了大蒜,那是得配雪花啤酒的。
那么,广州、佛山为什么没有评上“中国啤酒之都”呢?
对于广州来说,本地啤酒就是珠江啤酒。
但是广州的啤酒文化浓,外来啤酒众多,广州不光啤酒,对各种产业都不排外,有本事就来,可以说广州对珠江啤酒没有“护犊子”,国内外啤酒在广州都有市场,珠江啤酒面临的竞争更大。这是我国经济一哥省会城市的自信。
我在广州、深圳工作过五六年,对珠江啤酒是很喜欢的,但是回沈阳后,几乎见不到珠江啤酒。珠江啤酒,主要还是在广东省内较多,华南有分布,在沈阳想喝珠江啤酒,得去粤菜店。
市场不够大,在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上,资源投入、市场拓展压力就更大。
广州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白酒、啤酒、红酒、洋酒、黄酒来者不拒,粤菜搭配低度白酒、葡萄酒更适合,在广州的那几年,发现不少人和九江双蒸、玉冰烧、汾酒,咸香和微辣菜品则会搭配啤酒。
因此,广州在啤酒文化方面,确实略微缺乏一些。尤其是现在,本地啤酒,纷纷把城市历史、城市文化、旅游元素结合到一起。
比如青岛人喝青岛啤酒,还要看瓶盖喷码,是一厂、二厂还是四厂、五厂。老城烧烤就得05开头,青岛大姨则认准02开头,青岛大叔就得04开头,去青岛玩的时候,我跟老公喝的小棕金,回家带的奥古特。
比如沈阳人喝雪花啤酒,老雪花得配抻面、鸡架,沈阳啤酒清爽,只在沈阳能喝到,经典老雪还原了640毫升的老雪花。黄牌、绿牌更是沈阳酒人心中的白月光。
经典老雪花,酒精度4.7%,麦芽度12度
佛山也是同理。佛山的啤酒产量一度占了广东省的6成,全国的1/25,但近些年来,仅仅是广东省酒类流通基地,在啤酒市场覆盖较低。
加上佛山并没有媲美青岛啤酒、雪花啤酒、哈尔滨啤酒的啤酒,在产品端缺乏本地品牌。
也就是说,不管是青岛、沈阳还是哈尔滨,啤酒已经不再是啤酒,而是记忆、情怀、文旅符号、城市名片。
佛山作为中国饮料之都,泰山原浆、百威啤酒产量都非常大,全球1/5的百威产自佛山三水区。
珠江啤酒、佛山啤酒,再加上深圳的金威啤酒,在物流、消费终端都有不小的市场,但是在上游产业链,还是略有缺失,比如大麦、啤酒花都依赖进口。
国产大麦、啤酒花品质已经不输于进口,比如啤酒花进口的在香型种类多,国产主要是苦型酒花,适合大规模工业啤酒。
甘肃大麦的发芽率、颗粒饱满度、蛋白含量已经差别不大。比如“甘啤5号”发芽率99%,蛋白质含量11.8%,法国大麦发芽率99.56%,蛋白质含量10.5%-11.5%,总体优于法国大麦。澳大利亚大麦则在9%-11%之间。
甘啤5号适合规模化工业啤酒,而甘啤7号更是跟进口大麦不相上下,用于中高端啤酒。
甘肃小麦、大麦收割
不过,不管是雪花啤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都在全球啤酒品牌榜有一席之地。
2023年,英国发布的全球啤酒品牌榜,雪花啤酒第6,青岛啤酒第12,哈尔滨啤酒第13,珠江啤酒第33。
2024年,英国发布的全球啤酒品牌榜,雪花啤酒第6,青岛啤酒第12,哈尔滨啤酒第14,珠江啤酒第33,燕京啤酒第45。
一年之间,燕京啤酒也入榜了!
沈阳的啤酒文化,为什么有很多遗憾的论调呢?
沈阳的啤酒文化,长期都有两派,一派是忠实的雪花啤酒拥趸,任凭龙山泉啤酒、天湖啤酒多好,家里都是成箱成箱的雪花啤酒,另一派就是“怒其不争”的,嘴上数落着雪花啤酒大不如从前,但是烧烤摊一坐,问一嘴都有什么啤酒,然后算了,还是来两瓶雪花吧。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沈阳人是真喝过好喝的雪花啤酒啊!
沈阳原来的沈阳啤酒、万泉啤酒、望花啤酒、虎石台啤酒就不用说了,单单是沈阳的雪花黄牌、雪花绿牌,就是一代沈阳人的记忆。那时候的雪花啤酒是真好喝啊!
黄牌雪花是熟啤,保质期半年,麦芽度11度,没有辅料大米,因此发酵时间长,口感更好,用的雪花啤酒自己种的苦型啤酒花,那个麦香味和酒花苦味,成了很多沈阳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绿牌雪花则是鲜啤,麦芽度8度。
在沈阳人心里,雪花啤酒的“江湖地位”是这样的。
雪花啤酒先是用的东北本地麦芽,后来用浙江、河北大麦,再后来进口澳大利亚大麦,对于很多沈阳人来说,味道变了。
其实主要还是规模化以后,添加大米、淀粉等降低成本、缩短发酵周期,风味物质来不来析出,缺了层次感,更加清爽,没有“劲儿”了。
当然了,情怀也是一个因素,过去物资匮乏,排半天队,也能买到两瓶,喝到本地的新鲜啤酒,那叫一个享受。
加上雪花啤酒创立于沈阳,是沈阳人的生活符号,也是沈阳的城市符号,是很多人的情感记忆。吃个烧烤、吃个抻面,不得配个老雪啊?
沈阳的啤酒文化,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呢?
同为“中国啤酒之都”,相比于哈尔滨、青岛,沈阳的啤酒文化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追赶。
要说喝啤酒,全国都得服哈尔滨。
全国人均啤酒消费最多的,不是青岛,也不是沈阳,重庆、广州,而是哈尔滨。而且,哈尔滨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仅此于柏林和巴黎。
“哈尔滨啤酒”产生于1932年,2025年的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已经是第23届,“啤酒+音乐”、“啤酒+艺术”、“啤酒+体育”、“啤酒+文化”在哈尔滨展现得很好。
“青岛啤酒”产生于1903年,2025年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是第35届,全球知名啤酒几乎都有。啤酒文化已经是青岛人的日常,也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了。
在青岛,大街小巷都是啤酒桶,各种活动场景,大多数都跟啤酒有关。
2025年,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沈阳评为“中国啤酒之都”后首届啤酒节,雪花啤酒节则是第二届,从2024年开始。
哈尔滨啤酒节58天吸引客流168万,青岛啤酒蜚声海内外,在时间上,沈阳的雪花啤酒节,比哈尔滨、青岛晚了不少年头,这也正说明沈阳还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挖掘,也从哈尔滨、青岛可以学到足够的经验,少走弯路,进行城市啤酒文化的完善,形成沈阳自己的啤酒文化风格和亮点。
2025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目标是100万客流,1个主会场、14个分会场,100个消费场景,通过“啤酒+文旅+体育+演艺+美食”,吸引100万客流,打造出沈阳自己的啤酒文化。
永华证券-永华证券官网-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贵阳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